第70章 高句丽

无敌大西瓜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言情小说网 www.yqhhy.me,最快更新大唐皇太子最新章节!

    丹药梦破碎。

    长生梦破碎。

    皇帝陛下心里头空落落的。

    一连数日。

    李世民的情绪都不高。

    俗话说。

    好事不成双,祸事不单行。

    很快。

    又是传来了一则坏消息。

    这则坏消息,便是从辽东传来的军报。

    唐军败了。

    败的很惨。

    可说是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一路高歌猛进的李绩和张亮,在接到李世民接着打下去的命令后,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,直冲高句丽都城平壤而去。

    刚开始,一切顺风顺水,不费吹灰之力的,接连攻克高句丽十一城。

    唐军的刀锋,距离高丽人的王城,只有百里之遥。

    胆寒的渊盖苏文,已经有了开城乞降的打算。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就在他准备派出使者去面见唐军的头一天晚上。

    却是突的降起了雪。

    雪很大。

    只是一晚上,就已积至小腿。

    厚厚的积雪,令人马俱困。

    唐军被迫困于原地,无法继续向前推进。

    对于高丽人来说,这场雪下的非常及时。

    渊盖苏文暂时熄灭了投降的打算,准备静观其变。

    这场雪,一下就是十日。

    不仅高句丽半岛在下,辽东同时也在下。

    甚至,辽东的雪,比半岛的雪,还要大。

    大到无法运输辎重。

    大到骡马都被冻死不少。

    李绩和张亮,两部兵力加起来,不过堪堪十万,高句丽虽不算强盛,但其披甲之士,也有五六十万之多。

    单论兵力,唐军处于劣势,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,要想取胜,就得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,要让他们应接不暇,要让他们无法稳稳当当的调兵遣将。

    而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,首先就需保持高机动性。

    当你出拳的速度够快,哪怕他知道你出拳的方位,他也无法应对。

    所以,为了提高机动性,李绩和张亮,丢弃掉了所有无用的东西,包括一部分辎重在内。

    他们每人只携带了十天的口粮。

    如今。

    雪下了十日还不见停。

    后方辎重又运不上来。

    李绩和张亮陷入断粮之危。

    两人本想以战养战。

    不管是抢粮食也好,还是掳些人来也罢,只要能熬到雪停,那最后的胜利,还是他们的。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高句丽人也不是傻子。

    他们早就进行了坚壁清野。

    唐军没找到多少粮食,也没掳到多少人。

    处于这等恶劣的天气中。

    吃饱饭,不仅是为了填肚子,还是为了保持热量。

    寻常,两天不吃,也许只是饿的头晕眼花,但在冰天雪地之中,两天不吃,就算饿不死,也会冻死你。

    强忍了两天,军中倒下之人,一日比一日的多,士气开始溃散,军心开始瓦解。

    无可奈何之下。

    李绩和张亮只剩下一条路:撤退。

    两人带着各自部下,一路忍饥挨饿顶风冒雪,等到撤回至大唐境内时,原先的十万兵马,已经不足万人。

    或许。

    高句丽是真的有几分气运。

    当年,隋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将高句丽推至悬崖边,只要在伸手轻轻推一下,高句丽就可亡国灭种,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每当只剩下那一下的时候,老天爷要么降下暴雨,让那鸭绿江水位暴涨,冲断隋军的补给线,要么就是降下大雪,断绝隋军的辎重。

    等到隋军丢盔卸甲的逃离之后,不管是大雨还是大雪,都会神奇的立刻停止。

    隋军是那般,唐军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当李绩和张亮撤退之后,暴雪却是突然的停了。

    喘过一口气的高句丽人,趁机将辽东又给抢了回去。

    从夏天到冬天,将近大半年的时间,唐军付出了粮食,付出了人力,付出了性命,最后,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    李世民这心里头,如是被石头狠狠砸了一下。

    这种功亏一篑的失败,最是让人咽不下气。

    李世民如当年的表叔杨广一样,心里头充满了不服气,充满了不甘心,认为高丽人太过于侥幸。

    皇帝不服气,于是想调兵遣将,等到来年开春,在跟高句丽干上一场。

    在腊月的最后一个早朝上,李世民不仅表示,要跟高句丽硬刚到底,甚至还露出了御驾亲征的心思。

    对于攻打高句丽,朝中多数人本来就不愿意,如今李绩和张亮已经栽了一个大跟头了,李世民却还不信邪,非要跟个小小的高句丽犟上,武夫们对此自然高兴,这些个杀才,看热闹不嫌事大,巴不得闹得越大越好,但是文臣们,就不开心的很了。

    刑部侍郎张行成站出规劝道:“皇上,高句丽与我朝,千里之远,何须非于此等小国一较高下。”

    “李绩与张亮,接连给予高句丽痛击,此次高句丽能免于灭国之患,皆仰赖天降暴雪,这等侥幸之事,再一不可再二,臣想,高句丽此时,必然惶恐不已,日后,绝不敢再不尊我朝。”

    “当年,隋室一而再再而三征伐高句丽,致使天下大乱社稷颠覆,前车之鉴尤未远矣,今日不可不防,臣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“臣等,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“前车之鉴,不可不防。”

    文官队列,站出一大片。

    阻力不小。

    李世民看向了房玄龄。

    “皇上…”

    房玄龄顿了顿,垂首道:“臣也觉得,不易大动刀戈,高句丽非我朝心腹之患,其一时张狂,李、张二位将军,已让其知晓我军之厉害,高句丽日后,必然…”

    话没说完,李世民不耐的摆摆手,转而又看向了长孙无忌。

    “皇上,高句丽狂悖,的确该以惩戒,但大动刀兵,所需考量之事不少,临近年节,再有二十余日就将休朝,就算要动刀兵,怎么也得等到来年在做准备,是否要起大战,不妨等到来年再说。”

    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,即未站队朝臣,也未支持李世民,两不得罪的打了个太极,使出了拖字诀。

    李世民无奈,起身甩袖,不耐烦的说了声退朝。

    群臣三三两两退去,不停沟通着高句丽一事。

    李世民回到两仪殿,独坐着生着闷气。

    高句丽就是皇帝心里的一道坎,不将这道坎平了,李世民总觉得自己的千秋功业,是不圆满的,他十分渴望能在自己手里,将高句丽这个国号给抹除,但是,前朝的阻力,成了他实现梦想的一大障碍,皇帝很是苦闷,不停的叹着哀气。